发布时间:2023-08-25 14:26:22作者:章乐来源:医药经济报
创新药领域是一个只争朝夕的战场,上市顺位从一开始就决定了一款产品的命运。但如果一款创新药拥有全球“同类最佳”(best-in-class,bic)潜力,又赶上了获批上市的早班车,其商业价值具有足够的想象空间。在国内一众创新药企业中,手持多款潜在bic药物的亚盛医药走到了全球聚光灯下。
无论是中国首个且目前唯一获批上市的第三代bcr-abl抑制剂耐立克®(奥雷巴替尼),还是中国首个、全球第二个进入关键注册临床研究的bcl-2选择性抑制剂的apg-2575,都成为亚盛医药全球bic爆款打造法的最佳佐证。那么亚盛医药是如何持续打造出全球bic爆款的?这或许能从亚盛医药董事长兼ceo杨大俊近日接受《医药经济报》新媒体中心的采访中觅得答案。
亚盛医药董事长兼ceo杨大俊
杨大俊坦言,亚盛医药最早的创始团队都在美国生物医药研发一线受过多年教育,拥有丰富工作实战经验,在回国创业时就定位要研制全球创新药。“我们还是专注自身擅长的部分,在细胞凋亡领域深耕了近30年。但我们开发的方向也不一定都正确,过程中也因安全性问题或市场竞争落后等原因放弃了很多靶点或药物,会不断地优化和思考产品的开发和计划。”
爆款一:“广谱”抗癌潜力加速释放的耐立克®
作为中国最早开始原创新药研发的企业之一,亚盛医药一开始就找准了自身的定位和使命,那便是解决中国乃至全球患者尚未满足的临床需求。这并非一句空话,因为从首个商业化品种耐立克®的适应症开发上就能看见亚盛医药的生动实践。
耐立克®是亚盛医药原创1类新药,对bcr-abl以及包括t315i突变在内的多种bcr-abl突变体有突出效果,其上市一举打破了国内携t315i突变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患者此前无药可医的生存困境,填补了临床治疗的空白。而这只是耐立克®切入市场的起点,杨大俊表示,去年6月递交的耐立克®用于治疗既往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耐药的cml慢性期患者的上市申请已完成技术审评,近期可获得批准,将让更广泛的cml患者获益。
而在cml领域之外,耐立克®的治疗潜力还在不断被挖掘与验证。今年7月,耐立克®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药物审评中心(cde)临床试验许可,将开展联合化疗对比伊马替尼联合化疗治疗新诊断的费城染色体阳性(ph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的注册性ⅲ期研究。这意味着耐立克®有望成为国内首个用于一线治疗ph all的tki药物,是该产品在这一领域开发的重大里程碑。
在杨大俊看来,判断耐立克®成为全球bic药物是基于三个方面的临床数据:一是针对目前唯一在全球市场上市的三代bcr-abl抑制剂ponatinib或变构stamp抑制剂asciminib耐药的难治性cml和ph all患者,耐立克®仍然具有良好的疗效;二是相较于同类药物被美国fda给予心血管毒性、严重肝毒性等黑框警告,耐立克®提供了长达近七年的临床安全性数字;三是对于伴复合突变的cml患者,耐立克®同样有效。
作为一个多激酶靶点药物,耐立克®对kit、pdgf、flt3等都有抑制作用,而这些突变很多是其他肿瘤的驱动基因,例如kit是胃肠间质瘤(gist)的驱动基因。当前,耐立克®针对gist的临床开发也在快速推进。今年5月,耐立克®获cde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用于治疗既往经过一线治疗的琥珀酸脱氢酶(sdh)缺陷型gist患者。值得注意的是,这部分患者在全球范围内仍面临着无药可用的困局。
不过,耐立克®有望打破这一疾病的治疗僵局,其治疗gist患者的临床数据已经连续第二年入选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在今年asco年会上,亚盛医药展现了该品种在tki耐药的sdh缺陷型gist患者中显著的疗效及良好的安全性,临床获益率(cbr)高达93.8%。杨大俊透露,亚盛医药接下来会与中国和美国的药监部门讨论,尽快将针对耐立克®治疗临床上无药可医的sdh缺陷型gist推进到注册临床试验。
不难发现,从cml到ph all,再到sdh缺陷型gist,亚盛医药在耐立克®的开发上始终聚焦的是临床上尚未被满足的患者需求,这是其坚持全球创新、差异化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具备“广谱”抗癌作用的耐立克®也在不断释放临床潜力,这为该产品未来的市场空间拓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爆款二:极具市场想象空间的apg-2575
有观点指出,创新药两年内不能快速上量就会失去市场机会,而两年后创新药企业是否有管线产品跟上则是另一重考验。显然,耐立克®作为亚盛医药的首个上市品种已经打好了头阵,而apg-2575将有望接棒续写全球bic的爆款故事。
apg-2575是亚盛医药自主研发的新型口服bcl-2选择性抑制剂,通过选择性抑制bcl-2蛋白,恢复癌细胞的正常凋亡过程,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目前,apg-2575正在全球范围内开展20项临床研究,迄今已有600多名患者接受了apg-2575治疗,其中包括300多名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小淋巴细胞淋巴瘤(sll)患者。从现有的临床数据可以看到,无论是单药方案还是联合治疗方案,apg-2575都展现出了明显的创新优势。
需要关注的是,全球ii期临床研究初步数据显示,apg-2575联合新一代布鲁顿酪氨酸激酶抑制剂(btki)阿可替尼治疗在cll/sll患者中呈现出令人振奋的客观反应率(orr),该联合疗法在初治人群中的orr达到100%(16/16),而在复发/难治人群中的orr达到98%(56/57)。卓越的疗效和安全性数据也是美国fda在于今年8月在提高门槛、紧缩政策背景下,批准亚盛医药开展apg-2575用于治疗既往接受治疗的cll/sll患者的全球注册性iii期临床研究的原因所在。
与cde早在2021年底就批准的apg-2575单药治疗r/rcll/sll的关键注册二期单臂临床试验不同,这次获美国fda许可、将于2023年下半年启动的全球多中心、随机对照的注册iii期临床试验(apg2575cg301)旨在评估apg-2575联合btki用于治疗既往接受治疗的cll/sll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面对临床设计的差异,杨大俊解释道,由于美国已有bcl-2抑制剂和多款btki、单抗药物上市,照搬国内单药的设计方案并不合适,选择将apg-2575联合btk抑制剂,是为了让患者能够最大程度获益。
作为全球第二个、中国首个看到明确疗效、并进入关键注册临床阶段的bcl-2抑制剂,apg-2575在全球层面具bic潜力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相较于市面上或开发中的其他bcl-2抑制剂可能需要一个月或以上时间方能完成起始爬坡,apg-2575采用每日梯度递增的创新给药方式,可于一周内达到治疗剂量,这一特点可能允许该产品提供卓越的便利性,更早达到全效剂量,进而减少整体医疗开支;二是在安全性上,apg-2575的联合治疗保持了与apg-2575单药治疗相当的低肿瘤溶解综合征(tls)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同类药物。
在业内看来,面对全球每年新增病例超过10万例的cll/sll患者,以及已上市bcl-2抑制剂超过20亿美元的年销售额,apg-2575的商业化前景非常广阔。通过未来联合现阶段血液肿瘤领域风头无两的btk抑制剂,apg-2575有望凭借上述两大优势复制甚至超越同类药物的市场表现,实现亚盛医药又一全球bic爆款的传奇。
爆款解码:不断保持创新,巩固领先与差异化优势
透过耐立克®和apg-2575这两大重磅品种的临床开发过程可以看到,亚盛医药的每个选择都紧紧围绕着患者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坚守着其从出发便锚定的全球创新战略,这或许是这家本土创新药企能够在众多同行者中脱颖而出的关键所在。
随着此前的研发项目逐步进入收获期,杨大俊在现阶段对研发立项也有新的思考,他坦言,除临床开发、生产和销售团队外,亚盛医药还保留了化学和生物在内的药物发现团队。“王少萌教授还是亚盛的首席科学顾问,积极参与药物发现项目的建立和评估。同时我们也在苏州研发中心建立了研发团队,希望未来能够不断产生新的项目进入到临床和市场。从前年开始,我们通过开源节流和苏州园区政府支持还成立了天使基金,希望在自有的研发和资源外能够开辟新资源、投早期项目,源源不断增加未来的产品管线。”
全球创新的目标同样离不开生产制造端的支持。继去年获准核发药品生产许可证(a证)后,亚盛医药于今年4月获得由欧盟质量受权人(qualifiedperson,qp)签发的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符合性审计报告,其全球产业基地零缺陷通过欧盟qp审计。业界普遍认为,这一进展标志着亚盛医药全球产业基地及其质量管理体系已符合欧盟gmp标准,将进一步助力亚盛医药向全产业链企业高质量转型,是其迈向全球市场的重要一步。
而作为一家创新药企,能否实现“自我造血”是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凭借耐立克®进入医保后的迅速放量,亚盛医药正在加速跨过盈亏平衡线。根据最新半年报,亚盛医药收入获得大幅增长,报告期内实现收入人民币1.43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49%,主要来源产品销售及商业化合作收入。具体来看,耐立克®实现销售收入人民币1.08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37%。其中第二季度销售额同比增长153%,盒数同比增长560%。
不过,随着未来治疗既往tki耐药的cml慢性期患者的新适应症获批,耐立克®显然将实现新一轮的市场增长。杨大俊指出,耐立克®这项适应症的批准会加大满足临床患者的需求,“在一代、二代tki耐药之后,cml存在突变的患者比例将会增多20%-25%。如果把所有的患者都计算在内,耐立克®面对的患者人群将增加三到四倍。”
在耐立克®成功商业化的助攻下,加上在今年1月成功完成5.5亿港元融资,亚盛医药的现金流持续获得改善,继续保持稳健。截至2023年6月30日,亚盛医药货币资金余额为人民币15.8亿元。杨大俊表示,现有的现金足够亚盛医药未来两年的研发费用。“在整体特别是经过去年的资本寒冬后,我们本着聚焦核心产品、核心临床试验以及开源节流方针,推进公司运营和研发。亚盛医药毕竟现在拥有上市产品,除了账上现金之外每年还有现金入账,我们对明年还有未来资金以及研发项目推进非常有信心。”
在本土制药企业的国际化浪潮下,亚盛医药对全球化开发也有独特考量。杨大俊坦言,亚盛医药作为全球创新公司,会将研发和bd同步推进。“我们不会为了做bd而做bd,而是会从对产品开发最有利、给投资人最大回报角度来考虑。现阶段,特别是美国fda已经批准apg-2575的ⅲ期注册临床,成药确定性很大,我们对这样的产品有充分信心,也有充分的资源和资金保证在全球推进临床。尽管亚盛团队虽然不大,只能算中等规模,但拥有从早期发现、到临床前、到临床以及商业化全方位能力。我们在美国大部分临床试验都是自己推进的,团队的技术、经验和能力是保证在全球临床开发的基础。”
对于亚盛医药的未来发展展望,杨大俊首先强调仍是扎实做事,把产品推向临床和市场,通过临床上安全有效数据来赢得监管部门和市场认可。“回到创新药的初衷,第一肯定是临床需求和临床价值;第二创新药是高度竞争的行业,我们要不断保持创新,以巩固领先以及差异化优势,这对团队而言仍具有较大的挑战。未来还是希望能够让产品在中国批准上市,在全球批准上市,用我们的产品给患者带来价值,同时满足市场潜力和市场回报。”
编辑:郑淼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65;yyjjb@21cn.com。
国内统一刊号:cn44-0098 邮发代号:45-18 广告热线:020-37886663 订报热线:020-37886650
凯发k8官网首页登录 copyright www.yyjj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